能源动力专业博士点聚焦天津市丰富的海洋能源禀赋和制造业立市的战略,以海洋风光浪流能源开发为核心,联合风光不稳定性电力传输并网、大规模储能和海洋能利用动力装备的研究,带动‘零碳能源+绿色港口+海洋经济’新兴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构建海洋绿色零碳能源“发—输—储—用”一体化产业链,形成清洁能源技术、电气工程、储能技术和动力工程四特色研究方向,为培养具有重大工程经验的能源动力领域工程领军人才。
该专业博士点以海洋能源综合利用为研究特色,形成了以练继建、杨庆新、丁轶、鲁统部等国家级人才领衔、企业高级专家参与、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拥有天津市地方高校首个“111”计划引智基地、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研究生实践和联合培养基地。近五年,在研或完成200余项科研项目,总到校经费约2.5亿元,创造经济效益超50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9项。
一、培养简介
专业博士 |
能源动力 |
招生培养专业领域: 清洁能源技术 电气工程 储能技术 动力工程 |
二、专业领域简介
专业学位领域 |
研究特色与优势 |
清洁能源技术 |
该方向由国家杰青练继建校长领衔,从事水风光清洁能源安全高效开发技术研究。特色与优势是:近海漂浮式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研发、海上风电新型基础结构与高效建设技术装备研发、水-风-光多能互补安全高效开发与智能运行研究,填补了我国海上漂浮式光伏设计和高效建设的技术空白。在海上风电领域发表SCI论文和授权发明专利居世界第一,规划了首个千万千瓦级的水风光多能互补项目,曾获国家级科技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 |
电气工程 |
该方向由津门学者周雪松教授和国家百千万人才杨庆新理事长领衔,从事电工装备与新型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特色与优势是: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出电工装备电磁综合性能与可靠性统一设计方法、率先开展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距离与频率特性研究、开展了新型电力系统中电力装备的性能分析和系统控制体系等研究。科研成果转化业绩突出,合作企业增收超30亿元。曾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编制国家标准2项。 |
储能技术 |
该方向由国家杰青丁轶教授和鲁统部教授领衔,从事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储能系统在可再生能源消纳以及能源互联网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特色与优势是:通过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备、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系统综合协调利用,加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利用储能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带来的能源转换、传输、利用和管理等环节中的关键问题。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
动力工程 |
该方向由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世界最大能力的海洋动力模拟系统负责人王收军教授领衔,从事海洋动力模拟装备和特殊流体动力机械研究。特色与优势是:机电液系统耦合控制与系统集成技术、新型流体动力机械设计方法。研制成功世界最大能力的海洋动力模拟系统、无电力液压驱动防洪应急水泵,首创新型可多碟组合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空气轮机、垂直起降涡喷动力飞行器等。近五年,科研经费超6000万,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